×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我很懷疑我現在的文力能不能寫出一篇有條理的文字,所以就不費力了,想到什麽寫什麽,你就湊合看吧。反正你也看不到了。
一
在寫下這行字的時候,我還在糾結是應該寫給逝去的人,還是寫給活著的人。我顯然不太相信人死後還會有意識,會在意活著的人對她的想法——即使有,那也是對人世尚有留戀的,在生死的夾縫間飄蕩的死者吧。而你,顯然比普通的我們更加不留戀生命。
但我還是決定寫給你。因為這些話,對別人而言,著實是毫無意義的。
你做的就是這樣毫無意義的一件事。
二
我想了一下,究竟爲什麽你會把遺書和三月的日記發給我們。雖然你只發給了二哥,但既然提到了“對心之友以外的大家保密”,那就意味著我也是被認可的讀者之一吧。
你的目的大概是,讓我們相信你的選擇並非心血來潮,也不是被生活的壓力所迫,而是早已決定的、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然後就能咒駡著忘掉愚蠢的你。
從某角度說,你的目的達到了。22日夜裡你的失蹤,讓我們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恐慌;23日得到了最壞的消息,你能想像我們當時的自責嗎?“如果昨天夜裡去找一找的話……如果我們能早點發覺的話……”你一定可以想像到吧。因為就在這個時候,你的定時郵件發到了我們手中。
壓抑,難以置信,無法理解,悲傷,憤怒……各種各樣的感情劇烈的、很可能是此生前所未有的沖刷著我們的心。但當時我們並未意識到,除了這些,你的遺書和日記還給我們帶來了救贖。
你讓我們相信,你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不是我們能左右和阻止的,甚至不是我們能察覺到的,既然連朝夕相處的室友都沒有察覺的話。
你讓我們相信,我們救不了你。
或許並非你的本意,但這是減輕我們自責的唯一方法。
謝謝你。
三
你的日記讓我覺得,我在讀一本縮水版的《人間失格》。雖然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對不起。
學文學的你選擇了和太宰治一樣的結局,一定也不是一個巧合吧。
我無意評價你們的選擇正確與否。只是,所謂罪行,恐怕應該是論跡不論心的。沒有人心中沒有“噁心、愚蠢、自私、不負責任、懦弱”的部份,如果按這個標準,人類還是滅亡好了。當然沒准你覺得這沒什麼不好。
你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麽不同。也許最大的不同是,別人會為自己的齷齪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你會用上帝的視角觀察自己,審判自己,然後宣判死刑。
從這個角度說,你比絕大多數的人都要高尚也說不定。
之所以不是肯定,那是因為你終究還是犯下了一個符合“噁心、愚蠢、自私、不負責任、懦弱”的罪行——自殺。
你宣判了自己,而這宣判本身就是宣判所需的罪行。這究竟是宏大的智慧,還是別的什麽東西呢。我真的不知道。
四
聽到最壞的消息后,我一直沒什麼真實感。
雖然知道你是個糾結的姑娘,但在我看來你還是滿擅長自我開解和自嘲的。我的感性無法接受你會死這樣的事實,即使在讀過日記之後。
直到我跟著日記中的線索來到科研樓,你留下人世間的最後印記的地方。
趴在那個窗臺往下看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意識到這就是“那裡”。然而當被泥土掩埋的痕跡毫無預警的闖入我的視野,我才凜然間發覺——死亡,從未如此具體的呈現在我眼前。
我想必楞了很久,那是我從未感受過的、超越恐懼的震撼和敬畏。
當把花放在你的土堆上時,我不知道該祈禱些什麽。你讓我們接近了生與死的邊界,幫我們重溫了生命的意義,而我們卻不能為你做什麽。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記住:死是生的延續,生與死是一個永恆的循環。接受死亡,擁抱生命。
五
好話說的差不多了,可以開始罵你了吧?
關於你的父母……
算了,我……我想都不敢想。
六
我們很納悶的一件事是,糾結了一輩子的你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毫不猶豫呢?連一點糾結的跡象都看不到。
22日夜裡我們討論的結論是:你已經糾結過去了,現在處於很釋然的狀態。後來的日記證實了我們的猜測。
後來鴿子跟我討論你最後這一個月的生活狀態,思考你是怎麼一邊沒事人似的維持著正常的生活一邊準備著最後的一天。鴿子說,你是在用第三視角活著,我深以為然。
但仔細回想一下,蛛絲馬跡一定是有的。比如半個月來孜孜不倦的關注并思索學校里上吊男生的話題、突然實驗刪微博、刪掉本來玩的還不錯的手機遊戲,甚至還有數個月前跟大家提到的“我以為小時候因為某些事想死很正常的啊”。
還有22日晚上發在群裡的、最後的表情。

這是對我們的告別,對吧?是只有心之友才能明白的,可我們直到最後也沒能明白的告別。
原諒遲鈍的我們吧。我們救不了你,我們連挽留你都沒做到。
你真的願意原諒我們嗎?
七
你知道你的遺言中給我最大震撼的是哪句話嗎?
“……那也只能說他作為‘將我留在這個世界上繼續忍受這樣噁心的自己’的力量還不足夠。”
說不出為什麼。如果連你這種程度的瑪麗蘇的力量都不足夠的話,我不敢想像自己所謂的“愛”究竟有多大力量。
想想就覺得好可怕。
八
對我來說,這是第二次,可以稱為朋友的人,死去了。
用這種方式則是第一次。私以為,死去與死去的意義是不同的。
然而對逝者而言,卻沒有什麽不同:生者的想法再也沒有什麽意義了。
我依然不知道該祈禱些什麽。每到這種時候,我就覺得如果先祖、眾靈、英靈這些真的存在該有多好。
九
或許今後,我們能在夢中再見到你。
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名為死亡的永眠中重聚。
但在那之前,生命會繼續。
死的智慧與生的勇氣——這是你教給我們的東西。它們也許沒能帶給你生命,但依然會給我們力量。
別了,梅梅。
在寫下這行字的時候,我還在糾結是應該寫給逝去的人,還是寫給活著的人。我顯然不太相信人死後還會有意識,會在意活著的人對她的想法——即使有,那也是對人世尚有留戀的,在生死的夾縫間飄蕩的死者吧。而你,顯然比普通的我們更加不留戀生命。
但我還是決定寫給你。因為這些話,對別人而言,著實是毫無意義的。
你做的就是這樣毫無意義的一件事。
二
我想了一下,究竟爲什麽你會把遺書和三月的日記發給我們。雖然你只發給了二哥,但既然提到了“對心之友以外的大家保密”,那就意味著我也是被認可的讀者之一吧。
你的目的大概是,讓我們相信你的選擇並非心血來潮,也不是被生活的壓力所迫,而是早已決定的、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然後就能咒駡著忘掉愚蠢的你。
從某角度說,你的目的達到了。22日夜裡你的失蹤,讓我們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恐慌;23日得到了最壞的消息,你能想像我們當時的自責嗎?“如果昨天夜裡去找一找的話……如果我們能早點發覺的話……”你一定可以想像到吧。因為就在這個時候,你的定時郵件發到了我們手中。
壓抑,難以置信,無法理解,悲傷,憤怒……各種各樣的感情劇烈的、很可能是此生前所未有的沖刷著我們的心。但當時我們並未意識到,除了這些,你的遺書和日記還給我們帶來了救贖。
你讓我們相信,你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不是我們能左右和阻止的,甚至不是我們能察覺到的,既然連朝夕相處的室友都沒有察覺的話。
你讓我們相信,我們救不了你。
或許並非你的本意,但這是減輕我們自責的唯一方法。
謝謝你。
三
你的日記讓我覺得,我在讀一本縮水版的《人間失格》。雖然我並沒有讀過原著,對不起。
學文學的你選擇了和太宰治一樣的結局,一定也不是一個巧合吧。
我無意評價你們的選擇正確與否。只是,所謂罪行,恐怕應該是論跡不論心的。沒有人心中沒有“噁心、愚蠢、自私、不負責任、懦弱”的部份,如果按這個標準,人類還是滅亡好了。當然沒准你覺得這沒什麼不好。
你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麽不同。也許最大的不同是,別人會為自己的齷齪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你會用上帝的視角觀察自己,審判自己,然後宣判死刑。
從這個角度說,你比絕大多數的人都要高尚也說不定。
之所以不是肯定,那是因為你終究還是犯下了一個符合“噁心、愚蠢、自私、不負責任、懦弱”的罪行——自殺。
你宣判了自己,而這宣判本身就是宣判所需的罪行。這究竟是宏大的智慧,還是別的什麽東西呢。我真的不知道。
四
聽到最壞的消息后,我一直沒什麼真實感。
雖然知道你是個糾結的姑娘,但在我看來你還是滿擅長自我開解和自嘲的。我的感性無法接受你會死這樣的事實,即使在讀過日記之後。
直到我跟著日記中的線索來到科研樓,你留下人世間的最後印記的地方。
趴在那個窗臺往下看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意識到這就是“那裡”。然而當被泥土掩埋的痕跡毫無預警的闖入我的視野,我才凜然間發覺——死亡,從未如此具體的呈現在我眼前。
我想必楞了很久,那是我從未感受過的、超越恐懼的震撼和敬畏。
當把花放在你的土堆上時,我不知道該祈禱些什麽。你讓我們接近了生與死的邊界,幫我們重溫了生命的意義,而我們卻不能為你做什麽。
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記住:死是生的延續,生與死是一個永恆的循環。接受死亡,擁抱生命。
五
好話說的差不多了,可以開始罵你了吧?
關於你的父母……
算了,我……我想都不敢想。
六
我們很納悶的一件事是,糾結了一輩子的你為什麼在這件事上毫不猶豫呢?連一點糾結的跡象都看不到。
22日夜裡我們討論的結論是:你已經糾結過去了,現在處於很釋然的狀態。後來的日記證實了我們的猜測。
後來鴿子跟我討論你最後這一個月的生活狀態,思考你是怎麼一邊沒事人似的維持著正常的生活一邊準備著最後的一天。鴿子說,你是在用第三視角活著,我深以為然。
但仔細回想一下,蛛絲馬跡一定是有的。比如半個月來孜孜不倦的關注并思索學校里上吊男生的話題、突然實驗刪微博、刪掉本來玩的還不錯的手機遊戲,甚至還有數個月前跟大家提到的“我以為小時候因為某些事想死很正常的啊”。
還有22日晚上發在群裡的、最後的表情。

這是對我們的告別,對吧?是只有心之友才能明白的,可我們直到最後也沒能明白的告別。
原諒遲鈍的我們吧。我們救不了你,我們連挽留你都沒做到。
你真的願意原諒我們嗎?
七
你知道你的遺言中給我最大震撼的是哪句話嗎?
“……那也只能說他作為‘將我留在這個世界上繼續忍受這樣噁心的自己’的力量還不足夠。”
說不出為什麼。如果連你這種程度的瑪麗蘇的力量都不足夠的話,我不敢想像自己所謂的“愛”究竟有多大力量。
想想就覺得好可怕。
八
對我來說,這是第二次,可以稱為朋友的人,死去了。
用這種方式則是第一次。私以為,死去與死去的意義是不同的。
然而對逝者而言,卻沒有什麽不同:生者的想法再也沒有什麽意義了。
我依然不知道該祈禱些什麽。每到這種時候,我就覺得如果先祖、眾靈、英靈這些真的存在該有多好。
九
或許今後,我們能在夢中再見到你。
終有一天,我們會在名為死亡的永眠中重聚。
但在那之前,生命會繼續。
死的智慧與生的勇氣——這是你教給我們的東西。它們也許沒能帶給你生命,但依然會給我們力量。
別了,梅梅。
PR
COMMENT